《数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名称
数学基础模块上册
数学基础模块下册
二、课程定位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目标
1.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四、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基础模块上、下册构成。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三个学期,每周2课时共计120学时,其中机动24学时。
对基础模块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分成以下几种要求:
(一)认知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了解:初步知道知识的含义及其简单应用。
理解:懂得知识的概念和规律(定义、定理、法则等)以及与其他相关知识的联系。
掌握:能够应用知识的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去解决一些问题。
(二)技能与能力培养要求(分为三项技能与四项能力)
计算技能:根据法则、公式,或按照一定的操作步骤,正确地进行运算求解。
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正确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及常用的数学工具软件。
数据处理技能:按要求对数据(数据表格)进行处理并提取有关信息。
观察能力:根据数据趋势,数量关系或图形、图示,描述其规律。
空间想象能力:依据文字、语言描述,或较简单的几何体及其组合,想象相应的空间图形;能够在基本图形中找出基本元素及其位置关系,或根据条件画出图形。
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能对工作和生活中的简单数学相关问题,作出分析并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予以解决。
数学思维能力:依据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类比、归纳、综合等方法,对数学及其应用问题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判断、推理和求解;针对不同的问题(或需求),会选择合适的模型(模式)。
基础模块(120学时)
表4-1 数学学科学习情境划分及认知要求表
第1单元 集合(12学时)
学习情境
|
认知要求
|
说 明
|
了解
|
理解
|
掌握
|
集合、元素及其关系,空集
|
|
√
|
|
(1)要从实例引进集合的概念、集合之间的关系及运算
(2)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重点是集合的表示和集合之间的关系
|
集合的表示法
|
|
|
√
|
集合之间的关系(子集、真子集、相等)
|
|
|
√
|
集合的运算(交、并、补)
|
|
√
|
|
充要条件
|
√
|
|
|
第2单元 不等式(12学时)
学习情境
|
认知要求
|
说 明
|
了解
|
理解
|
掌握
|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
|
√
|
|
(1)要注意与初中不等式内容的衔接,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教学
(2)通过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计算技能
(3)重点是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
区间的概念
|
|
|
√
|
一元二次不等式
|
|
|
√
|
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ax+b<c(或>c)]
|
√
|
|
|
第3单元 函数(10学时)
学习情境
|
认知要求
|
说 明
|
了解
|
理解
|
掌握
|
函数的概念
|
|
√
|
|
(1)要结合生活及职业岗位的实例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概念,引入函数的单调性及奇偶性等知识
(2)通过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的研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据处理技能
(3)重点是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图像及函数的应用
|
函数的三种表示法
|
|
√
|
|
函数的单调性
|
|
√
|
|
函数的奇偶性
|
|
√
|
|
函数的实际应用举例
|
√
|
|
|
第4单元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6学时)
学习情境
|
认知要求
|
说 明
|
了解
|
理解
|
掌握
|
有理数指数幂
|
|
√
|
|
(1)有理数指数幂要与整数指数幂知识衔接
(2)通过幂与对数的计算,培养学生计算工具使用技能;结合生活、生产实例,讲授指数函数模型,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3)重点是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性质及应用
|
实数指数幂及其运算法则
|
|
|
√
|
幂函数举例
|
√
|
|
|
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
|
√
|
|
对数的概念(含常用对数、自然对数)
|
|
√
|
|
利用计算器求对数值
(lgN,lnN,logaN)
|
|
|
√
|
积、商、幂的对数
|
√
|
|
|
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
√
|
|
|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实际应用举例
|
√
|
|
|
第5单元 三角函数(14学时)
学习情境
|
认知要求
|
说 明
|
了解
|
理解
|
掌握
|
角的概念推广
|
√
|
|
|
(1)通过周期现象推广角的概念;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讲授要与锐角三角函数相衔接
(2)通过本单元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技能和计算工具使用技能
(3)重点是三角函数的概念、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正弦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
弧度制
|
|
√
|
|
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
|
|
√
|
|
利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
|
|
|
√
|
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sin2α+cos2α=1、tanα=
|
|
√
|
|
诱导公式:2kπ+α、-α、π±α的正弦、余弦及正切公式
|
√
|
|
|
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
|
√
|
|
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
√
|
|
|
利用计算器求角度
|
|
|
√
|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指定范围内的角
|
√
|
|
|
第6单元 数列(8学时)
学习情境
|
认知要求
|
说 明
|
了解
|
理解
|
掌握
|
数列的概念
|
√
|
|
|
(1)数列概念的引入、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学习都要结合生活实例来进行
(2)通过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教学,培养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数据处理技能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3)重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
|
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
|
|
√
|
|
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
|
|
√
|
|
数列实际应用举例
|
√
|
|
|
第7单元 平面向量(矢量)(10学时)
学习情境
|
认知要求
|
说 明
|
了解
|
理解
|
掌握
|
平面向量的概念
|
√
|
|
|
(1)平面向量概念的引入要结合生活、生产的实例进行
(2)通过平面向量的教学,培养学生计算技能,数据处理技能和数学思维能力
(3)重点是平面向量的运算及其坐标表示
|
平面向量的加、减、数乘运算
|
|
√
|
|
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
√
|
|
|
平面向量的内积
|
√
|
|
|
第8单元 直线和圆的方程(10学时)
学习情境
|
认知要求
|
说 明
|
了解
|
理解
|
掌握
|
两点间距离公式及中点公式
|
|
|
√
|
(1)要加强本单元知识与工程问题的联系,使学生体验解析几何的应用
(2)通过本单元教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3)重点是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圆的标准方程,用坐标法解决直线、圆的相关问题
|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
|
√
|
|
直线的点斜式和斜截式方程
|
|
|
√
|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
|
√
|
|
两条相交直线的交点
|
|
|
√
|
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
|
|
√
|
|
两条直线垂直的条件
|
|
√
|
|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
√
|
|
|
圆的方程
|
|
|
√
|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
|
√
|
|
直线的方程与圆的方程应用举例
|
√
|
|
|
第9单元 立体几何(14学时)
学习情境
|
认知要求
|
说 明
|
了解
|
理解
|
掌握
|
平面的基本性质
|
√
|
|
|
(1)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归纳出直线、平面位置关系的判定与性质
(2)通过本单元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工具使用技能
(3)重点是对直线、平面位置关系的判定;柱、锥、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及面积与体积的计算
|
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
|
√
|
|
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所成的角
|
√
|
|
|
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
|
√
|
|
柱、锥、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及面积、体积的计算
|
√
|
|
|
第10单元 概率与统计初步(14学时)
学习情境
|
认知要求
|
说 明
|
了解
|
理解
|
掌握
|
分类、分步计数原理
|
|
|
√
|
(1)教学中应注重知识讲授与试验、实例分析相结合,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知识
(2)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使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软件,培养学生的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数据处理技能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3)重点是概率、总体与样本的概念,用样本均值估计总体均值,用样本标准差估计总体标准差,及其运用概率、统计初步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随机事件和概率
|
|
√
|
|
概率的简单性质
|
|
√
|
|
直方图与频率分布
|
√
|
|
|
总体与样本
|
|
√
|
|
抽样方法
|
√
|
|
|
总体均值、标准差;
用样本均值、标准差估计总体均值、标准差
|
|
√
|
|
一元线性回归
|
√
|
|
|
五、教学实施
(一)教学建议
1.教学安排建议
在保障教学时数的基础上,可以适当灵活地进行教学安排。针对学生函授和对口的分流,建议基础模块分1.5学年完成,三个学期,共计120学时,然后就业班学生准备参加函授考试,对口班学生继续学习拓展模块的内容,已准备第三年的高考。
2.教学方法建议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一体化教学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同时结合任务教学法和分组协作讨论法进行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保持,学习信心的坚持与增强,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要学习职业教育理论,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了解一些相关专业的知识,熟悉数学在相关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提升教学能力。
要根据不同的数学知识内容,结合实际地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进行多种教学方法探索和试验。
(二)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的应用建议
教师应更新观念,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媒体技术的优势,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努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合理的应用。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
数字化教学资源(如教学演示软件、虚拟仿真软件等)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将数字化教学资源与各种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电子教案、动画、视频等技术手段,使教学过程更生动形象、易懂。如将难理解的知识点配以形象生动的讲解和实例演示,拍成操作演示教学片或制作成动画片,在授课过程中进行播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形象化教学。
(2)网络化学习。建立教学资源丰富、功能完善的课程网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学校要为数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教学工具和教学环境,以利于创建符合个性化学习及加强实践技能培养的教学环境,推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六、考核与评价
考核与评价对数学的教与学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教学结果的完成情况,更重要的是可以及时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更有效地改进和完善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评价要注重诊断和指导,突出导向、激励的功能。
考核与评价要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知识、技能与能力、态度三个方面。
要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相结合的原则,注重考核与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针对性。过程性评价包括任务准备、任务管理、任务开展、任务成效等内容,终结性评价主要指期末数学考试。学期总成绩可由过程性评价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考核与评价应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进行。
本课程主要采用“综合评分法”,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该方法采用百分制,包括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两部分,其中过程考核占60%、结果考核占40%。
具体考核时,通过编制实训小组成绩表计算个人成绩,然后到学期末教师根据平时表现和期末成绩进行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