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留言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TOP

历史课程标准
2023-11-30 15:26:12 来源: 作者:【 】 浏览:349次 评论:0

附件3

 

 

 

中等职业学校

历史课程标准

 

2021 年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高中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2008 年、2009 年,教育部先后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和语文课程教学大纲,指导了十多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和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规范了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加强了文化基础教育,促进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对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前职业教育已进入转型发展期,要实现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

面对新时代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新要求,适应新时期培养大批德才兼备技术技能人才的新需求,现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和语文课程教学大纲还存在一些不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如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精神新要求有待充实体现,反映中等职业教育育人要求的课程目标有待具体化、细化,意识形态属性较强课程的设置有待完善,传统教学大纲的体例结构和内容要求也不能满足新时代教学改革的需要等,必须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以下简称中职三科)课程建设。

2014 7 月,教育部启动了中职三科课程标准研制工作。本次研制工作深入总结了十多年来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宝贵经 验,充分借鉴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使中职三科课 程标准成为既符合中等职业教育实际,又对标普通高中和衔接义务 教育的指导性教学文件,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 坚实基础。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着力提升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和指导性,建立对接紧密、动态调整、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思路

1.       价值观教育与学科知识教学相结合。中职三科意识形态属性 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价值观教育不是简单贴标签,而是要与学科知识有机融合。课程标准研制注重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充分挖掘学科本身独特的育人功能,在知识传授与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过程中,实现价值观的引导。

2.      通识性教育与职教特色相结合。中职三科是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必须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打好学生的文化基础,提升共同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还应结合职业教育特点,选择与职业生涯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融入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教育,强化与职业能力密切相关的学科核心素养培 养,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3.   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中职三科课程标准研制要体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特别要注重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加强对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着力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技能人才。同时,要加强对中职学生已有基础和发展需求的了解把握,加强对中职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现状的调研,努力发现并切实面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把落实中央要求和中等职业教育实际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完善课程设置。

二、主要内容及特点

(一)关于课程设置

1.       调整德育课程名称并优化课程结构。将德育的课程 名称改为思想政治,与普通高中保持一致,将原来必修的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选修的心理健康调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治。其中,经济政治与社会扩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加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更准确、全面地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 涵;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整合为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职业道德与法治”“哲学与人生继承 2008 年中职德育课课程设置,基本保持不变。

2.   语文课程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等内容,并从体例、内容、话语体系等方面完成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转换,以专题的形式组织课程内容,兼顾字、词、句、段、篇的组织形式。

3.   增设历史课程。历史成为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安排 72

学时。

(二)关于学科课程标准

1.   细化了课程育人目标。针对现行教学大纲课程目标比较笼统、育人要求不够具体等情况,课程标准研制组把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充分借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经验,结合学科特点凝练出体现课程特色育人目标的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借鉴了普通高中的政治认同”“法治意”“公共参与等素养,还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凝练、增加了职业精神”“健全人格。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普通高中保持一致,但在核心素养内涵与主要表现上进一步凸显了职业教育特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普通高中基本相同,重点在家国情怀中增加了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养成爱岗敬业、诚信公道、精益求精、协作创新等良好的职业精神等内涵要求。

2.   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课程标准研制组结合中职学生实际, 参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更加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教师和学生把握教与学的深度和广度,为阶段性评价、毕业合格性考

试和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命题提供依据,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形成育人合力。

中职三科学业质量标准均划分为两级水平,水平 1 是学生学习该

课程后应达到的合格要求,水平 2 是学生学习该课程后应达到的高职院校分类考试要求。

3.        彰显了职业教育特色。中职三科课程标准在研制过程中,特 别注重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一是注重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联系,利用或设置职场情境,突出实践取向。二是注重有机融入职业道德、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培育学生职业精神。三是注重与专业课程相互配合,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职业道德与法治是职业教育特有的内容。语文课程设置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作品研”“职场应用写作与交流专题,增强针对性,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历史课程在基础模块大多数专题中突出了科技文化方面的内容,专门设置了精湛的传统工艺专题,拓展模块开发了业教育与社会发展”“历史上的著名工匠等示例。

中职三科课程标准研制是深化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职业教育的育人质量。中职三科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环节中接受检验,不断完善。希望广大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在过去改革的基础上,在丰富而生动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不断深化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一)学业质量内涵 / 25

(二)学业质量水平 / 25

(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 27

 

 

六、课程实施............................................................. 28

 

(一)教学要求 /28

(二)学业水平评价 / 30

(三)教材编写要求 / 34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 35

(五)对地方与学校实施本课程的要求 / 37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历史学是在一定历史观的指导下,研究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 并加以叙述和阐释的学科。历史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提高公民文化素质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习历史和研究历史,可以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增长智慧,以史为鉴,更好地把握今天、开创明天。

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基本脉络、基本规律和优秀文化成果;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塑造健全的人格,养成职业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与运用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通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

 

1.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正确的认识。

2.     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任何史事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判断和理解。

3.     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主要依靠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

4.     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在一定历史观的指导下,以史料为依据,对史事进行理性分析和科学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人们在唯物史观指导下,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全面地理解和解释历史,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 系,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5.    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蕴含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自觉提升境界、涵养气概、激励担当,以服务于国家富强、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二)课程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的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   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等,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2.   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在认识现实社会或职业问题时, 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3.   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能够尝试搜集、整理、运用可信的史料作为历史论述的证据;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现实问题。

4.   能够依据史实与史料对史事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对同一史事的不同解释加以评析;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史事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出解释;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能够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评判现实社会与职业发展中的问题。

5.   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进程,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正确的民族观, 增强民族团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传承民族气节、

崇尚英雄气概,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 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 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形成开阔的国际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养成爱岗敬业、诚信公道、精益求精、协作创新等良好的职业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课程结构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特点、职业教育人才成长规律等,科学合理设计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模块和学时安排。

(一)课程模块

1.    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个部分构成。

2.   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包括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教学时数为72 学时。

3.   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要,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供学生选修的课程,建议教学时数为 18 学时。本课程标准提供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历史上的著名工匠两个示例模块,供各地各学校开设拓展模块时参考。各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各地、各校也可以根据专业需要、地方资源、学校特色、教师特长以及学生实际等,严格按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课程教材管理的规定,自主开发相应的拓展模块。

(二)学时安排

 

模块

内容

学时

 

基础模块

中国历史

45

世界历史

27

 

拓展模块

自主开发模块(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 历史上的著名工匠等)

 

18


四、课程内容

 

(一) 基础模块

 

1.    模块Ⅰ“中国历史

【内容概述】

基础模块I中国历史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

中国古代史开始于我国境内人类产生,结束于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阶段。100 多万年前,中国境内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距今约 5 000 年前,中国开始

进入文明社会。约公元前 2070 年,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第一个王朝的产生。自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社会逐步发展,出现中华文明的早期辉煌。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创立中央集权制度。两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经济文化、对外交往成就卓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隋唐时期,出现了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政治开明的局面,国内各民族友好交往,中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宋元时期,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商品经济发展,民族关系出现了新变化。明至清中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中国近代史始于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止于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和瓦解的历史。自19 世纪中叶起,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国逐渐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开始了一系列救亡图存的探索。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批判了封建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1919 年爆发的五四爱国革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国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7 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经过 14 年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于1945 年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彻底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抗日战争胜利后,面对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人民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中国现代史开始于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了一系列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斗争,恢复了遭受多年战乱破坏的国民经济。在此基础上,制定了 1954 年宪法,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确立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有计划地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 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取得了巨大成就。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启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

【内容要求】

本模块共有 15个学习专题。

1.1    史前时期与先秦历史

知道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了解夏商周的更替、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了解先秦时期的重要文明成果。

1.2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知道秦的统一,认识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意义;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及历史作用;知道汉朝巩固统一和经济繁荣的主要表现;认识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了解秦

汉时期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科技文化成就。

1.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知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及江南地区开发的基本史实;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进步与艺术成就。

1.4   隋唐时期大一统国家的繁荣与开放

了解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以及社会经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外关系和科技文化的基本史实;认识隋唐时期繁荣开放与逐渐衰落的原因。

1.5   宋元时期民族关系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新发展

知道辽、宋、西夏、金的政权并立;了解宋代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了解宋元时期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认识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意义;了解宋元时期的科技发明与文化成就。

1.6   明至清中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社会危机

知道明清王朝的更替;知道明至清中叶各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史实,认识这一时期维护统一和经略边疆的意义;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了解明至清中叶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的重要变化;知道明至清中叶君主专制统治的发展,认识中国封建社会面临的危机及原因。

1.7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知道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知道社会各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1.8   辛亥革命与民国初年的社会

了解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知道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的意义及局限性;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了解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了解新文化运动,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9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认识五四爱国革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了解国民革命;知道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及其性质;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意义;了解红军长征的史实,感悟长征精神。

1.10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知道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列举侵华日军的主要罪行;了解中国人民 14 年抗战的基本史实,认识全民族团结一致、抵抗侵略的重要意义,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华民族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1.11    人民解放战争

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与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了解新中国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主要举措;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政治制度的建立;了解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认识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历史意义。

1.13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认识 20世纪 5070 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曲折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理解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1.14     改革开放新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认清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1.15     精湛的传统工艺

了解历史上的著名工匠、经典工艺和有代表性的工艺精品,体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并探讨其现实意义。

【教学提示】

(1) 在本模块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现象和重要历史人物,掌握历史发展的线索和脉络,认识中国社会形态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国情、特点及其优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 在本模块的教学中,各专题的学时安排以 2 ~ 4 学时为宜。教师要聚焦重点内容、核心概念和关键问题展开教学活动。在中国古

代史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围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进行学习;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 要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形成到瓦解的过程为线索,着重引导学生围绕晚清时期中国军民反抗列强侵略的斗争,社会各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积极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独裁专制统治,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坚持不懈奋斗并取得胜利的内容进行学习;在中国现代史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围绕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容进行学习。在中国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英雄、铭记英雄,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自觉反对数典忘祖、妄自菲薄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

(3) 在本模块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必备知识的 基础上,要着力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机融入中国历史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设计有价值的思考题、组织学生开展史料研习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当时人们所处的历史背景,感受 当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引领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例如:在1.14改革开放新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专题中, 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内容的教学,可以通过观看关于改革开放纪录片的有关片段,让学生了解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酝酿和实施包产到户的原因和意义,理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增强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4)                                                                                           在本模块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中国历史上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专业学习密切相关的重要内容,提高历史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切性。例如,在讲授中国古代史过程中,教师可结合青铜器铸造、都江堰修筑、造纸术等四大发明、明清故宫的建造等内容,培养学生钻研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

为便于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开展教学,设计如下教学活动示例:

活动主题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民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中国历史专题 1.13

活动目标

1.   了解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涌现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归纳和概括他们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品质,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2.   理解这一时期精神风貌的现实意义,继承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时代风尚。

活动过程

1.   教师指导学生欣赏经典影视剧作品,如《铁人》《奠基者》

《焦裕禄》《雷锋》《钱学森》《邓稼先》等片段,交流各自的感受。

2.   学生分组收集和展示王进喜、焦裕禄、雷锋、钱学森、邓稼先等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概括其精神品质的内涵。

3.   概括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民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4.  探讨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继承发扬这一时代精神。

2.   模块Ⅱ“世界历史

【内容概述】

基础模块Ⅱ“世界历史内容包括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

世界古代史始于早期人类的出现,止于 15 世纪末期,其间不同

地区和国家以不同形式,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人类早期的文明主要诞生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欧洲的爱琴海地区等,后来逐渐扩散。自 5 世纪末起,西欧逐渐进入封建社会, 亚洲等地区产生了新的区域文明。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这些文明在古代世界相对孤立,各具特色,奠定了人类文明发展的 基础。

世界近代史始于 16 世纪初,终于 19 世纪末,是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和发展的历史。新航路的开辟开始打破世界各地相互孤立和彼此隔绝的状态。资本主义在西欧产生、发展,并逐渐向世界扩展。经过两次工业革命,人类社会先后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科学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使人类逐渐步入相互依存的阶段,联系日益紧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人类历史发展指明了方向。西方列强不断进行殖民扩张,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发展。

世界现代史始于 20 世纪初,是社会主义制度诞生、发展,并与

资本主义制度相互竞争、并存的历史。进入 20 世纪后,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20 世纪上半期,相继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 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出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对立、相互竞争、相互影响的局面,民族民主运动进一步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冷战对峙,导致国际局势长期处于紧张之中。在这期间,世界范围内殖民体系瓦解,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新兴独立国家的经济取得了发展。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区域 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不断加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加速,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越来越成为国际社

会的共识。

 

【内容要求】

本模块共有 11 个学习专题。

2.1    多样的文明古国

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的主要成就,认识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2.2    中古时期的区域文明

知道法兰克王国,概述西欧封建制度的演变,了解西欧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及意义;了解阿拉伯帝国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了解日本古代社会概况;知道非洲和美洲的文明发展状况。

2.3   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全球联系的建立

知道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认识这些事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了解新航路开辟、西方早期殖民扩张和整体世界的初步形成;了解欧美国家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过程,认识其历史意义。

2.4   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

知道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意义和影响;了解近代职业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2.5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知道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了解《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主义的内涵,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知道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2.6   资本主义的扩展与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

了解 19 世纪下半期主要国家资产阶级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了解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和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知道亚非拉地区民族独立运动的史实,理解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历史


 

发展的意义。

2.7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背景、基本进程和性质,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的巨大灾难;知道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民族民主运动概况;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的新变化。

2.8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知道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问题;知道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了解罗斯福新政及其影响;知道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建立及其对外侵略的行径。

2.9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背景、基本进程和性质;了解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艰巨性,理解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及其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2.10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了解冷战的形成及其影响;认识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及原因; 知道殖民体系的瓦解和新兴独立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成就与改革,知道苏东剧变与冷战的结束。

2.11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

了解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发展特点,以及出现的全球性问题;了解蓬勃发展的现代科技和产业;了解冷战结束后的中国与世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世界意义;认识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促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教学提示】

(1) 在本模块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现象和重要历史人物,掌握历史发展的线索和脉络;认识人类社会大体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确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诞生、发展并与资本主义制度相互竞争、并存的几个发展阶段;在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中领悟人类社会不断从分散走向整体,从孤立闭塞走向密切联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

(2) 在本模块的教学中,各专题的学时安排以2 ~ 4 学时为宜。教师要聚焦重点内容、核心概念和关键问题展开教学活动。在世界古代史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围绕从人类出现到先后诞生的各具特色的古代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等内容进行学习,理解文化多样性;在世界近代史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围绕世界各地区由分散走向整体,人类社会开始步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与它自身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和冲突,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等内容进行学习;在世界现代史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围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冷战结束后世界发展趋势及人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内容进行学习。

(3)在本模块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必备知识的基础上,要着力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机融入世界历史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设计有价值的思考题、组织学生开展史料研习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当时人们所处的历史背景,感受 当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引领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例如:在2.3 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全球联系的建立专题中,关于新航路开辟的教学,由于新航路开辟的地理范围涉及多个大洲,时间持续了近两个世纪,因此教师要在更长更广的时空里引导学生学习这一重大历史活动;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通过分析不同视角的史料,指导学生探讨新航路开辟给世界带来的重大变化。

(4) 在本模块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世界历史上与中等职 业学校学生专业学习密切相关的重要内容,不断提高历史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切性。例如:在2.4         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专题教学中,建议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引导学生把握工业革命的本质; 以时空演变为主线,通过图表等多种形式对两次工业革命进行比较;搜集、整理、阅读和分析有关工业革命的史料,观看纪录片,阅读有关论著等,探讨工业革命对人类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的深远影响;举办学习交流活动,感悟工业革命期间发明家和科学家不懈探索、积极进取的宝贵品质,学习他们认真钻研、勇于创新的奋斗精神;联系当代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理解工业变革的新趋势及 影响。

为便于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开展教学,设计如下教学活动示例:

活动主题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科技创新及其重大意义(世界历史专题 2.4

活动目标

1.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科技创新。

2.   探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科技创新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重大意义。

活动过程

1.   教师提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课前布置活动任务。任务一: 每个小组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围绕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科技创新搜集整理资料。任务二:在教师指导下,各小组围绕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不同科技创新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重大意义搜集资料。

2.   各组派代表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创新。

3.   其他同学依据搜集的资料,就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科技创新及其重大意义做进一步补充。

4.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科技创新及其重大意义,并对学生活动表现作出评价。

(二)拓展模块

拓展模块是在基础模块教学的基础上,结合职业学校专业特点开设的选修课程。

 

1.    示例模块Ⅰ“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

【内容概述】

本模块主要学习不同历史阶段职业教育的发展概况及职业教育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职业教育与职业相伴而生。以个别指导、口传手授、代际传承为主要特征的学徒制是古代社会工匠培养的主要形式。

18世纪 60 年代开始,欧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开展工业革命,以传授科学生产技术为主要特征的近代职业教育普遍兴起。20 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化进程。

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开始萌芽。民国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初步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着力量。

【内容要求】

本模块共有 5 个学习专题。

1.1    古代社会与工匠培养

知道学徒制是古代工匠培养的主要方式,认识学徒制在技艺传承等方面的作用。

1.2    工业革命与近代职业教育的兴起

知道工业革命对近代职业教育兴起的影响;了解近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内容及其对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1.3    中国职业教育的兴起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知道晚清时期实业教育的兴起和民国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认识其对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

1.4    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现代化进程

了解世界主要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认识其对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作用。

1.5    现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了解现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认识职业教育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意义及肩负的历史使命。

2.     示例模块Ⅱ“历史上的著名工匠

【内容概述】

本模块主要学习古今中外著名工匠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成就,著名工匠身上蕴涵的工匠精神,以及工匠精神在技艺传承、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伴随社会分工,出现了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工匠。在古代社会,木匠、铁匠、石匠、厨师、裁缝、油漆匠、泥瓦匠、刻书匠等工匠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行业越来越多,各行各业涌现出大量新式工匠。

历史上的著名工匠都秉持着敬业专注、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的综合体现,是崇高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

新中国的著名工匠和劳动模范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内容要求】

本模块共有 2 个学习专题。

2.1    中国著名工匠

了解中国历史上主要行业的著名工匠及其事迹,知道他们生活的时代及其主要成就,认识工匠精神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尤其是新中国著名工匠和劳动模范的事迹及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体现的工匠精神。

2.2   外国著名工匠

了解外国著名工匠及其成就,探讨工匠精神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拓展模块教学提示】

(1) 除以上示例模块,各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各地、各校还可根据专业需要、地方资源、学校特色、教师特长以及学生实际等,自主开发相应的拓展模块。例如,可围绕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开发拓展模块。

(2)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深刻理解开设本模块的意义。例如: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历史上的著名工匠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习著名工匠的事迹,传承工匠精神,特别是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在基层和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

(3) 在拓展模块的开发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渗透到各个环节。

(4)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遵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规律,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设计历史教学内容,探索课堂教学与专业实习实训相融合的历史教学新模式。

为便于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开展教学,设计如下教学活动示例:

活动主题 北京故宫的设计者蒯祥历史上的著名工匠2.1

活动目标

1.   了解北京故宫的建筑特点和艺术成就,感受高超的宫殿建筑艺术及精湛的古代建筑建造工艺,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2.   知道蒯祥设计建造北京故宫的史实,领会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

活动过程

1.   教师课前请学生搜集、整理蒯祥及其设计建造北京故宫的小故事,北京故宫平面图或其中某一建筑外形图等资料。

2.   教师播放北京故宫的宣传片,结合查找的资料,引导学生讨论蒯祥设计的北京故宫的宫殿建筑艺术及非凡成就。

3.   学生讲述蒯祥设计和建造北京故宫的具体史实,教师组织学生探讨其杰出的创造才能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专业认识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

五、学业质量

 

(一)学业质量内涵

 

学业质量是学生完成本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要求。依据不同水平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将学业质量划分为多个水平,并描述了各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

(二)学业质量水平

 

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学业质量的 2个水平描述如下:

 

水平

质量描述

 

 

 

1

1-1 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认识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尝试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来理解历史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


 

续表

 

水平

质量描述

 

 

 

 

 

 

 

 

 

 

1

1-2        能够知道历史时期基本是按时序划分的,能够知道基本的历史分期方法;能够识别历史地图中的相关信息,知道重要地名的古今演变;能够理解空间对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

1-3        能够知道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图像史料、口述史料等多种类型;能够从所获得的史料中提取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有效信息;能够尝试运用可信的史料作为历史论述的证据。

1-4        能够知道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能够知道对同一史事有不同的解释;能够有条理地说出历史上重要事件的经过、重要人物的事略、重要历史现象的概况;能够概述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

1-5        能够具有对家乡和祖国的认同感;能够了解和认同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能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养成爱岗敬业、诚信公道、精益求精、协作创新等良好的职业精神。

 

 

 

 

 

 

 

2

2-1        能够概述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理解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学习和探究中,并将其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2-2        能够把某一史事置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分析;能够利用时空尺度描述过去;能够利用已有的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对史事加以叙述。

2-3        能够知道获取史料的途径和方法;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判断其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运用,作为历史论述的证据。

2-4        能够区分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能够对同一史事的不同解释加以科学评析;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


五、学业质量

 

续表

 

水平

质量描述

 

 

 

 

 

 

2

历史术语,对具体史事作出解释;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能够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解释现实问题。

2-5 能够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初步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自觉反对数典忘祖、妄自菲薄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和开阔的视野看待世界,学习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能够认识到中国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理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意识;能够践行职业精神,将历史学习与国家的繁荣和中华民族的复兴结合起来,立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水平 1 是学生在完成本课程学习后应该达到的合格要求,是毕业

合格性考试的命题依据;水平 2 是参加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的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是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的命题依据。

六、课程实施

 

(一) 教学要求

 

1.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设计教学

教师应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深刻领会和完整把握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表现,要认识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

教师要树立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结合不同教学内容所蕴含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不同方面,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既要注重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某一方面的专门培养,也要注重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以科学有效地达成课程目标。

2.     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教师应摆脱单一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单纯语言信息传递形式,结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在做中教、做中学,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与历史相关的行业社会调查与讲座,带领学

生参观考察行业历史遗存,采访历史见证人,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设计行业历史遗迹导游方案,撰写行业简史和本行业人物小传,编辑历史题材的手抄报,举办小型行业历史专题展览,等等。

3.     注重历史学习与学生职业发展的融合

教师应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设与行业、专业相近的教学情境,设计体验未来职场的教学活动,探索课堂教学与专业实习实训相融合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1.15 精湛的传统工艺专题教学中,可采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喜欢和适合的动手操作、现场讲解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展现传统工艺从选材到制作的过程,提升学生对我国传统工艺发展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深入领悟工匠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案例设计如下:

活动主题 精湛的传统工艺中国历史专题 1.15

活动目标

1.  感受精湛的传统工艺,领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  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活动过程

1.   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分组查阅某种雕塑类型(如泥塑、陶塑、玉雕、石雕、木雕的历史资料,包括代表性作品、风格、工艺水平等。

2.   学生展示课前查阅的不同雕塑类型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 流。以石雕为例,学生可通过模拟导游讲解员的方式,结合多媒体, 介绍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雕艺术成就,如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

3.   教师组织学生探讨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雕塑艺术成就,感受精湛的传统工艺,领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4.   教师进行总结,概括精湛的传统工艺的特点和成就,并对学生的活动表现作出评价。

4.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应在历史教学中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共享和交互能力,创设历史情境,拓宽历史信息源,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开展基于网络的项目学习、模拟学习、微课学习, 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师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实时、动态监测与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给学生提供及时和针对性的指导。

(二)  学业水平评价

 

1.    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本

历史学习的评价应依据学业质量标准,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结合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运用恰当有效的评价方法,全面、系统收集并科学分析、处理有关学生学业表现的数据信息,准确判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既要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某一方面进行评价,更要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进行评价;既要重视学习完成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也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

 

2.     注重评价多样化

课堂学习评价和实践活动评价相结合。评价中,要注重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也要关注学生在复杂情境下开展相关实践活动的能力。

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中,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也要关注学生在阶段学习完成后所达到的历史学科核心

素养水平。

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评价中,要注重运用质性评价,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作出综合判断,也要关注量化的客观评价。

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教师和学生都应成为评价主体,以教师评价为主,兼顾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

教师应根据地区、学校和专业的特点,综合运用课堂提问、纸笔测试、实践活动等方法,多方式考查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

 

3.     重视评价结果的应用

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基础,对学生的学习作出综合全面的研判,分析每个学生取得的进步、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方式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并给予学生切实有效的学业指导。评价结果的应用,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考核与评价中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与期待,从而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4.     学业考试命题建议

(1) 考试性质与目标。学业考试是衡量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重要方式,可以综合考查学生运用相关学科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对中等职业学校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导向作用。

(2) 命题原则。中等职业学校学业考试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科学性,符合唯物史观,无学术争议,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要坚持时代性,反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结


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要坚持多样性,采取多种方式编制试题, 创设试题情境,充分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解决问题所反映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3) 命题框架。命题框架主要包括: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分布、考试内容分布、试题类型与数量、试卷与试题难度、试卷长度、考试时间等。

(4) 考试方式。可采取闭卷、开卷、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方式。

(5) 样题及说明。

样题1

唯物史观是指导历史研究的科学的历史观。下列各项中,属于唯物史观基🎧观点的是(  

A.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B.   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C.   人类历史的发展没有规律可循

D.   人的观念规定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试题说明

本题为选择题,所考查的是唯物史观素养,重点考查学生是否知道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本题的四个选项列出了四种不同的认识历史的基本观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项。如果学生选择B ,表明学生知道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演变是从低级到高级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样题2

材料:

关于明清科举考试,有以下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明清时期,封建制度已趋衰落,统治者为强化专


 

制主义统治,更不允许有任何越轨的思想。明清沿用科举考试选择官吏,但朝廷规定,命题限于四书五经,答卷的文体必须按照形式死板的八股文。这样的考试,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结果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他们做了官,就成为顺从皇帝的奴仆。八股取士同秦始皇焚书一样,禁锢了人们的思 想。而它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则比焚书坑儒更加恶劣。

另一种观点认为,明清八股取士制度,是隋唐科举制创立以来, 对科举考试的内容、方式不断探索的结果。明清时,从地方到中央形成多层次考试制度,参加科举考试者每年都有数十万人。在考生多、录取名额少、判卷时间短的情况下,格式化的八股文使广大应试者有了作答的规范,评卷有了统一的、相对公正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读书求功名的热情,促进了社会阶层的上下流动与文明程度的提高。


 

问题:


—— 摘编自祝总斌《正确认识和评价八股文取士制度》等


(1) 根据材料,概括对明清科举考试的两种不同评价的根🎧区别。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对明清科举考试出现不同评价的原因。

试题说明

本题为材料题,所考查的是历史解释素养,重点考查学生能否从历史叙述中认识到对同一史事有不同的解释,能否对同一史事的不同解释加以评析。对问题(1)的解答,如果学生能够理解材料中的两种观点,概括出对明清科举考试不同评价的根本区别,回答第一种观点是基本否定,第二种观点是基本肯定,可视为达到水平 1。对问题

(2)  的解答,如果学生能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明清科举考试的不同解释加以评析,回答出:明清科举考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有禁锢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消极影响,也有促进社会流动、激发读书热情的积极作用;前一种观点是从批判明清封建专制出发,后一种观点着眼于科举考试制度设计方面。研究者观察角度不同,导致评价不同。可视为达到水平 2

(三)教材编写要求

 

历史教材包括历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历史地图册等,其中历史教科书是学校历史教学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教材。

 

1.    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指导原则

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有机渗透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整体设计内容体系,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应科学、全面地对历史进行叙述和解释,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应遵循中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历史教学的实际。

2.    历史教科书的内容选择

要注重基础性、典型性,注意所选知识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兼顾职业教育特点,使教科书能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以点带面、举一反三,为学生深度学习和拓展学习奠定基础。

要注重体现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增强文化自信。要注意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帮助学生开拓国际视野,形成人类命运共


 

同体的意识。

应注意与初中历史教科书衔接,使相关知识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在广度、深度和难度上,符合中等职业教育的实际。

应体现时代性,适当吸收史学研究和考古发掘的新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3.     历史教科书的编排形式

教科书的编排形式,应有助于教师落实课程标准,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学会学习。

教科书内容的编排,要体现时序性、整体性和全局性,体现史事之间的逻辑联系。从学生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角度出发,以历史发展线索为主干,突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呈现历史发展的进程,蕴含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教科书课文的编排,应将反映主干知识的正文和有助于理解的辅文合理搭配,课文与辅助栏目合理搭配,图文并茂,语言文字规范。

教科书的版式设计,要美观大方,文字排版要疏密得当,字体、字号及版面颜色要符合学生用眼健康的要求。

4.     历史教科书的配套教学材料

历史教科书的配套教学材料主要有教师教学用书、历史地图册以及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材料等。历史配套教学材料的建设要以历史教科书为指导,确保质量。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历史课程资源的种类是多样化的。各地区、各学校要建立、健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机制,充分发挥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

会的作用,探索有效运用历史课程资源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拓宽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渠道,促使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

1.   纸质资源

纸质资源是以文本形式存在的资源,包括历史教科书、教师用书、学生用书、历史地图册、史学著作、通俗历史读物等。学校应使用经国家审定的历史教科书,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依据本地区和学校的特点,结合日常教学内容,选择和使用合适的其他纸质资源。

2.     数字化资源

数字化资源快捷便利、信息巨大、形式多样,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教育网站、专业数据库、相关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获取文档、图像、音频、视频等有助于教学的数字化资源。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可开设中等职业学校历史在线课程。

3.    历史遗存

历史遗存资源既包括物质形态的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展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也包括非物质形态的民风民俗、传统工艺、地方文化传统等。教师可充分挖掘本乡本土的优秀历史文化遗存,利用家庭藏物(照片、家族谱、书信等实物)等资源,促进家国情怀的培养。

4.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以及与历史教育相关的社会各界人士。教师可根据需要,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利用相关的人力资源, 通过开展讲座或项目指导等形式,深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5.    特色资源

特色资源主要指具有行业、专业特色的资源,如工业领域的工具、实验室、车间、工厂等。教师可根据历史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点,充分发挥特色资源的作用,凸显历史课的职业教育特色,如在实习实训基地开展现场教学等。

 

(五)对地方与学校实施本课程的要求

 

1.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地区课程标准实施的统筹规划与管理督导,落实历史专任教师的编制,加强历史课程实施的管理,保证历史课程基础模块开齐、开足、开好。

2.   地方职业教育教研机构要加强对历史课程标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要通过培训等多种方式指导学校和历史教师依据历史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引导教师探索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方法,帮助历史教师解决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有效提高教学质 量,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3.   学校要为课程标准的实施创造必要条件。学校应按规定配齐 合格的专任教师,提升教师适应教学要求的能力;要加强教学管理, 实行听课巡课制度;要关注历史课程实施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保障历史课程的顺利实施。

Tags: 责任编辑:苏昕阳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下一篇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公共基础课课..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