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化市职教中心
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课堂教学管理制度及实施规范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是建立正常教学秩序、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完成学校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为此,学校以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法规、教学工作文件为依据,以现代教育理论和管理科学理论为指导,结合我校实际,制订下列教学常规管理条例。
一、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加强对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
教学计划管理是保证学校教学秩序稳定,有效实施正常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职校教学计划(试用)的规定设置课程、安排课时和各项活动,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更改教学计划和增加必修课的课程和课时。基础课程课时、专业操作课时、选修课时和活动课时,不得擅自冲挤。不得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大面积补课和训练。
二、严格依据《职校课程教学目标》和教材进行教学,抓好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管理。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教学目标》和教材是各学科、各专业教学的依据。任教教师必须严格按照学科、专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切实完成《学科教学目标和专业考核目标》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不得随意增删教学内容和降低要求。
三、重视教学基本环节,抓好对教学过程的管理。
教学过程由若干基本的教学环节所构成。抓好教学过程中各个基本环节的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㈠、备课。
1.熟悉本学科的、本专业的教学目标,全面了解教材,明确各章节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明确重点章节和重点内容,合理安排学期授课计划。
2.根据学科、专业教学目标、教材内容要求,在全面了解学生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分解细化各章、节(含单元、篇目)和专业操作阶段性,有针对性目标要求,并渗透德育,体现矫正和补偿生理、心理缺陷措施和方法,做到因人而宜,明确、适切、具体、有针对性。
3.按照教学目标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恰当处理和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安排要从学生个体间差异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目标要求,充分考虑分层分类教学等教学原则和策略。做到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因材施教,并体现知识、操作技术的小步循序,行为习惯的培养和矫治。
4.教学过程设计要根据课程类别、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和多层次的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多样化的、符合学困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注意直观、形象,以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和培养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在能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要从班的实际和学生个体差异的实际出发,制定集体教学计划,分层教学计划和个别化教学计划。
5.熟悉教材中的习题,根据学生的实际差异,精心选择和设计多层次的练习,提出不同的作业要求,要有利于每个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进步,学有信心。课内外作业要适量,并及时批改、检查、讲评;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强化、巩固。并及时做好学科平时作业成绩和专业平时操作成绩的记录工作。
6.写好教学随笔,积累教学资料,总结教学经验。
㈡、上课。
1.严格按照授课计划、课表和教案上课。每课时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要求具体,符合目标要求,教学要求适度,密度和容量要适当。
2.教学内容正确,讲授准备恰当,并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渗透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个性品质、良好学习习惯等教育。
3.整体设计合理,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因材施教、分层分类指导,教学反馈要及时,要有随时调控教学的能力。
4.教学形式、方法、手段的选择和使用符合教学内容需要、学科、专业特点和学困生的实际。积极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努力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根据学困生的学习能力设计提问,细化专业操作过程,创设情景、指导学法,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态亲切自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成功感。
6.表达完整,条理清楚,准确生动,讲普通话。演示操作熟练、规范,板书图示设计合理,字迹清楚、工整、规范。
7.教师的导适应学生的学,促使教与学的互应,教师的启发式教学从学困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循序渐进,使他们都能学会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㈢、作业。
1.教师布置和批改作业的基本要求
⑴ 一般基础学科课力求课内完成,专业课作业课外完成。教师针对学科、专业教学实际,提出明确的作业要求,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作业方法。
⑵ 教师在作业数量和难易程度上应按分层分类教学要求,着眼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适度控制理解和运用的习题。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补充一些趣味题和理解运用题,帮助提高。对大部分学困生而言,只要求独立完成一定量的作业,巩固当天教学效果。对完成作业确实有困难的学生,可在老师家长的指导下完成。
⑶ 教师认真批改作业。作业批改可以面批,指出习题错误时必须具体清楚,学生订正正确才算完成。
⑷ 对课外专业基本功、技术操作性作业,教师要及时检查,可采用家校联系方式加以落实(家长打分回条反馈方式)。
2.学生作业的基本要求。
⑴ 作业认真。养成先复习、后作业的习惯。最大可能地独立完成作业,对作业确有困难的学生也可经讨论后再独立完成。对错误的作业应及时订正。对布置的各项专业作业都要认真对待,按时完成。
⑵ 书写完整。执笔写字的姿势要力求正确,字尽可能写得规范、清楚、端正。保持簿本整洁,不乱写乱画。
⑶ 格式规范。各科书面作业格式要符合《风帆初职校各科作业规范要求》。
⑷ 课外专业基本功、技术操作性作业,学生必须自觉完成,并由家长打分,回条及时交给任课教师检查。
㈣、辅导。
1.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主动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困生补缺补差。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内容。重视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2.讲究方法,因人而宜,强调针对性、有效性,让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和个性特点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有最快的进步和提高。
3.建立《学困生知识缺陷卡》,及时记载补缺补差的情况。定期召开学困生的座谈会,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研究对策,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提高个别辅导效率。
㈤、考核。
1.坚持按目标监控教学,注重形成性评价,加强平时考核(包括课堂提问、检查作业、单元练习等)。
2.加强平时检查。每单元教学完毕,由备课组命题,随堂进行单元测验,各科教师应加强命题研究,严格按学科教学目标所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命题,命题既要体现知识的基础性、应用性、综合运用性,又要兼顾学生知识、技能、智能发展和缺陷补偿的个性特点,力求命题科学化。
3.期末复习考试工作由教导处统一领导,统一命题。各备课组流水阅卷,任课教师应认真进行卷面分析,找出实质性、普遍性问题,为期末教学工作总结及下学期制定计划提供依据。
4.学生的各科成绩要有记载,认真填写好学生评价手册及学籍卡。成绩评定分为:平时作业、单元练习、测验、期末考试三种。成绩评价均采用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记分方式。专业成绩可先根据分档记分、累积总分,再以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记分。学期成绩参照平时成绩、测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评定。计算方法:学期成绩=作业成绩×40%+平时成绩×40%+测验成绩×20%。
5.各学科、各专业教师要根据本学科、本专业的特点,注重改进教学方法,除书面考试外,还应重视听、说、读、写、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的考查和考试,全面评价学生学业情况,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㈥、建立健全教学工作检查制度。
以各学科、各专业教师的职责来检查落实每个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促进学生成功、成才的有效措施之一。
1.查备课。每学期以定期与抽查方式检查教案2~3次,评选出最佳教案若干份。
2.查上课。随堂听课与公开课、研究课、观摩课、考核课相结合,搞好说课、评课工作。
3.查作业。每学期查2~3次作业,检查学生作业的质量、规范性与批改后订正情况,检查教师是否及时、认真批改及批改的质量情况。
4.查成绩考核。查各科平时及期末考核的方式、成绩、评卷准确率及分析结果,随时了解教与学的质量效果。
5.查辅导。查教师对学生个别辅导的计划、内容、措施与效果等情况。
6.查教研。备课组活动的出勤率和研究效率。
7.查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平时观察、听课观察、开座谈会相结合。
8.一学期召开2次以上家长委员会或家长会,认真听取家长反映和征求学生意见,以便学校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四、切实改进教学质量的管理。
1.学校领导与任课教师都应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全面的教学质量观。对教学质量,应以学生发展的观点去全面评价。改变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忽视智能发展和缺陷补偿状况、实践社会适应能力考评的倾向。
2.学校建立、健全全方位的教学质量检查制度。如对课堂教学的检查和评价,对学科、专业活动的检查与评估,对作业质和量的检查与评定,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等。
3.学校建立、健全分类、分层的教学质量分析制度。如教师的教学质量分析制度,教研组对本学科、本专业的教学质量分析制度,学校领导对全校的教学质量分析制度。
4.学校要建立对教学质量的奖惩制度。如对学生实行“奖学金”、“帮困助学基金”制度;对教师与职改、评优和期末考核挂勾,落实教代会通过的奖惩制度。
五、健全教研组建设,强化教学研究的管理。
1.健全教研组的建设和管理,认真总结,推广先进教研组的经验。
2.抓好教研组活动计划的制定、实施、检查和总结。
3.教研组活动结合学科、专业特点,以有计划、有目标、有实效为原则,定时、定点、定内容,开展多形式活动。
4.选配好教研组长,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使用。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但由于职校的特殊性、初创性,所以其教学管理的模式、机制,还须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加以健全完善。各层管理人员和各学科专业教师都必须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确保教学管理的正常化、规范化、科学化。